2016年元月,我市茶区遭遇多年罕见低温,据我们了解,这场降温就成年茶树而言,因茶树目前尚处于休眠状态,对其影响不大;但海拔千米以上茶园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有些可能冻害较重,尤其是2015年秋季新栽幼苗受冻较重,各茶区应密切关注低温冻害发展趋势。一旦发生冻害,应极积采取防护补救措施。
一、茶树冻害的类型与症状
1、冰冻
雪后连日阴雨结冰,茶树处于零度以下的低温环境,如果再加上大气干燥和土壤结冰,使土壤中的水分移动和上升受到阻碍,则叶片会因蒸腾失水过多而出现冻害,枝叶枯焦,晴天,发生土壤冻结时,因冻土层的水形成冰晶、体积膨大而将茶苗抬起;解冻后,茶苗倒伏地面,根部松动,细根被拉断而导致茶苗干枯死亡。这种情况对秋季新植茶苗威胁很大。
2、风冻
在强大寒潮的袭击下,气温急剧下降而产生暴冷,加上干冷西北风,使树体内水分迅速蒸发、失去平衡,加重茶树受冻程度,茶树虽在无风状况下能忍受较低的温度,但遇寒风则会加深冻害程度,芽叶红焦,严重时产生骨干枝枯死。
3、雪冻
当茶树树冠上积雪过厚,会使茶枝断裂;积雪后随即升温,融雪过程会吸收茶树和土壤中的热量,若再遇低温,则在地表和叶面都会结成冰壳,形成覆雪—融化—结冰—解冻—再结冰的雪冻灾害。这样骤冷骤热,一冻一化(或昼化夜冻)的环境,会使茶树受到伤害,其中上部树冠和向阳的叶片、枝梢受害程度会更严重,芽叶枯焦,嫩梢折断。
4、霜冻
在日平均气温为零度以上时,夜间地面或茶树植株表面的温度急剧下降到零度以下,导致叶面结霜,或虽没有结霜但仍引起茶树受害或死亡,称之霜冻。汉中及陕南一带,晚霜通常出现在3月,此时茶芽开始萌发,外界气温骤降至低于茶芽生育阶段所需的最低极限,造成嫩芽受冻死亡,轻者也产生芽叶焦灼状,影响后期芽叶萌发,春茶生产受损严重。
二、茶树冻害发生的原因
1、茶树冻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冬季的低温是产生茶树冻害的主因,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越低,茶树冻害就越重,干旱和大风可加深冻害的发生程度;早春气候回升后,茶芽相继萌发,如出现急剧降温的“倒春寒”,茶芽也极易产生冻害,对名优茶的产量、质量的影响最大。
2、茶树冻害与品种、树龄的关系
不同茶树品种其抗寒能力有强有弱。例如我国的云南大叶茶,通常在出现0~-2℃低温时,就会受冻;但一般中小叶种茶树的抗寒力要比大叶茶强,但在-15℃左右也会受冻;当地品种茶树要比从南方引进的品种抗寒力强。茶树一般随树龄增加,抗寒能力有相应增强的趋势;实生种茶树又比无性系茶树抗寒力强。
3、冻害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一般在高海拔地区的茶树容易受冻。高山茶园比丘陵、平地茶园易受冻;山地茶园的冷空气过道和低凹地沉积处,或有“回头风”侵袭的茶树受冻较重;在避风向阳的山坡面气温较高,开壁新茶园最有利。
4、冻害与茶树种植管理的关系
科学运用各项茶园种植管理技术,可以增强茶树抗寒能力,达到茶树安全越冬或减轻茶树受冻程度;如果种植管理技术不善,也是造成茶树受冻的重要原因。
三、茶树越冬防冻措施
1、引种和选育抗寒茶树品种
提高茶树自身抗御低温的能力,是防止茶树冻害的根本途径。在新建茶园时,对不同品种的抗寒力要进行详细了解,尤其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引种茶树,必须注意定向引种。还应重视选育当地良种茶苗与选留当地产的茶籽扩种建园。例如,现行推广的龙井长叶、浙农117、浙农139、乌牛早、翠峰等茶树良种都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力。
2、建立抗寒的茶园种植模式
在容易受冻的茶树种植区,应建立抗寒防冻的茶园种植模式,形成茶园小气候,有利茶树健壮生长,提高防冻能力。
(1)选择有利地形种茶:发展新茶园时要首选避风向阳的坡地等有利地形开垦种植;在寒潮侵袭的迎风口应设置防风屏障与营造防护林带。
(2)采用“深沟浅种”种植法:新茶园种植选用抗性强的壮苗,施足底肥,采用“深沟浅种”法种植,越冬时逐步培土、铺草保苗;开春气温回升再逐步回土整平。
(3)建立复合生态茶园:坡地种茶应修筑水平梯田,在茶园主要道路、沟渠旁种树绿化;平地、缓坡地种茶应建立“园周种树,果茶间作”的复合生态茶园,营造保湿保温的茶园小气候。
(4)培育“适密适矮”茶园。提倡合理密值、双行条栽种植,成龄茶蓬高度为60~70厘米,机采优质茶与大宗茶为主。培育成“适密、适矮”茶园具有抗寒防冻的显著效果。
3、加强茶园培育管理
合理运用各项茶园培育管理技术,提高茶树抗寒能力,取得安全越冬的效果。
(1)深耕改土: 茶树种植前的深耕改土,可使茶树根深叶茂。建园前的土壤深翻宜在60厘米以上,增施有机质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易产生冻害的地区,茶季结束后的秋冬季深耕,应在“秋分”、“寒露”进行。可以减轻冻害。
(2)茶叶采摘:应采取“合理采摘,适时封园”的措施。春、夏茶视茶树长势留鱼叶或1 叶采,秋茶留1~2叶采,“处暑”至“白露”适时封园停采,使秋季叶片充分成熟,提高茶树抗寒力。幼龄茶园最后一次打顶轻采的时期,使之采后至越冬前不再抽发新芽为宜。
(3)茶园施肥:茶园施肥要做到“早施重施基肥,前促后控分次追肥”。基肥的施用时期为“白露”(9月上旬)至“秋分”(9月下旬),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施磷钾肥。分次追肥,即春、夏茶前追施氮素化肥,可在该季茶芽萌动时施用,促进茶树生长;秋季追肥在“立秋”前后结束,有利茶树越冬。 常有冬旱的茶区,必须灌足越冬水,并采取辅草保墒防冻措施。
(4)培土:在冬季到来之前,结合秋季耕锄,在茶行间取土或由茶园外运入新土,培在树冠下的根系附近,根系附近土层厚,严冬土壤冻结时可以起到保温作用,根系(尤其是吸收根)不易受冻。普遍认为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应注意不能把树冠下的土壤挖掉壅在根颈部,否则不但不能增加根系附近的土层厚度,反而减少根系土层,甚至挖断侧根,冬季反而易受冻。因此,应在茶行中间取土,如果劳力许可的话,最好由茶园外取土壅根。对于土层较薄,沙性较重,或种植在陡坡上的茶园,更应注意培土壅根。培土壅根的茶园,到春季温度回升后,应当及时地把培土扒开、扒平,以免根颈部长出不定根,消耗养分。
4、茶园覆盖防冻
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增加地温,降低土壤冻土层深度,减轻根系受冻程度;树冠盖草可使夜间茶树气温提高0.3~2℃,材料可选用作物桔杆、松枝等;塑料大棚覆盖可使茶树安全越冬;采用无纺布、遮阳网等覆盖材料,也同样起到茶树防霜冻的效果,但最好能搭架覆盖。早春气温回升、霜冻过后必须及时拆除各种覆盖物,以免影响茶树生育。
5、套种绿肥:秋季茶园行间套种越冬绿肥,覆盖地面,可提高土壤温度,有利减轻冻害,翌年还可用作有机肥。
6、搭挡风障:
对易受冻害的茶园,在冬季低温来临前,在茶树的北面(主要害风方向)搭建挡风障,以阻挡害风侵袭,这种方法能起良好的防冻效果,可用树枝、秸秆搭建。挡风障在翌年春季升温后拆除。
7、建立防风林带
建立防风林可以有效阻挡冬季的寒风,并能提高小区域的气温。防风林应布置得当,高矮树种配合,落叶和常绿树种搭配,才能在冬季充分发挥防冻效果。高山茶园在迎风口种植防护林带,可有效地抵御寒潮袭击。同时种植防护林后,对改良生态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均有良好的效果。
8、重视寒潮预报:早春茶树萌芽时应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在强冷空气来临之前,集中人力抢采幼嫩芽叶,或者在茶树上方覆盖稻草、茅草、遮阳网、薄膜等,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天气转晴时揭去覆盖物。也可采用熏烟防冻 ,这是我国传统的防冻措施,茶区可结合田头烧制焦泥灰进行。或当有晚霜降临前,在茶园四周点燃发烟物,熏烟可保存大量热量,提高茶园气温。
四、受冻茶树的救护复壮措旌施
1、适时修剪
茶树受冻后,部分枝叶已失去活力,因而必须修剪,剪除枯死部分,使其重发新梢,培养骨架和扩大采摘面。修剪应因地因树制宜,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的原则进行。修剪时间宜在当地气温稳定回升后4月上旬进行,过早易遭倒春寒,过迟则会延误复壮。对冻害程度较轻和原来有良好 采摘面的茶园,采用轻修剪,修剪程度宁轻勿深,尽量保持采摘面;对受害重的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乃至台刈(5月下旬进行)。冻害严重的年份,1~2年生茶树,如果冻死率不高,可采用定型修剪,剪去部分枯枝,并补植缺丛;多数茶树冻死,要移植归并重新种植。
2、加强肥水管理
受冻茶树修剪后,必须加强肥水管理,恢复生机,重建树冠。要重视春茶催芽肥,施肥量应比原来增加两成左右,同时配施一定量的磷、钾肥;茶树萌芽期冻害后,在春茶鱼叶至1叶展开时,喷施叶面肥,对恢复茶树生机和茶芽萌发及新梢生长有促进作用。叶面肥建议喷施速效氮肥(0.5-1%尿素)或茶树专用营养液。
(1)科学施肥:应在2月底至3月初前施普通复合肥(氮磷钾养分总量25%)50公斤/亩;4月初施尿素15~20公斤/亩。开沟施,沟深10厘米。
严格控制茶园秋季氮肥施用时期与用量,早施有机基肥。
(2)灌溉与排水:有春旱的年份,对受冻茶树应及时灌溉;在大雪或冻雨融冰后,有积水的茶园,应及时开沟排水,以防湿害。
3、复壮树冠
受冻茶树经修剪后,应适当留养,以恢复树冠。修剪程度较轻的茶树,春茶早采嫩采名优茶,后期留叶采;受冻严重的采用台刈或重修剪的茶树,其要求与老茶树改造培养树冠的技术要求相同,应以养为主,需重新培养优质高产的树冠。
4、对新栽种的良种茶园,受冻后土壤拱起的要及时夯实,受冻后茶苗枯死的要在秋季及时补植(判断茶苗是否死亡,应在7月初再确定,春季不要过早下结论,对看似干枯而处于休眠状态的茶苗不要拔除。(汉中市茶叶学会 汉中市农技中心 张锡友)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