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陕西南部地区白菜软腐病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技术,筛选出了有效药剂和使用浓度,制定出科学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陕西南部;白菜;白菜软腐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白菜软腐病又叫臭根病、烂疙瘩,是陕西南部地区白菜田间和贮藏期发生的主要病害。近年来,为害程度普遍加重,被害率20%~30%,严重田块高达40%~50%,可减产20%。
1 白菜软腐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害循环规律
1.1 病原特征
软腐病病原(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Jones) Bergey et al).为欧文氏菌属细菌。菌体为短杆状,周围有鞭毛2~8根,大小0.5~1.0um×
2.2~3.0um,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培养基上菌落为灰白色圆形或不定形,稍带荧光性,边缘明晰 。
该细菌在4~36℃之间都能生长发育,PH5.3~9.3都能生 长,但PH7.2为最好。致死温度为50℃,不耐干燥和日光。病菌脱离寄主单独在土壤中,只能存活15天左右,病菌通过猪的消化道以后能全部死亡。
1.2 发病症状
白菜软腐病是典型的细菌性湿腐症状。白菜发病时多是基部腐烂,外叶垂萎,露出叶球,随后茎基部也腐烂并延向髓部,使整个菜球脱落。阴雨多时能造成全叶腐烂。在晴天日光曝晒下,病部多数枯干成薄纸状,并停止向下扩展蔓延。
1.3 病害循环规律
软腐病菌主要在病株和病残组织中越冬。田间病株、带病的采种株、土壤及堆肥附近的病残体都含有大量病菌,是重要的侵染来源。病菌主要通过昆虫、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以伤口侵入为主。由于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所以能从春到秋在田间各种蔬菜上传染繁殖,不断扩散,最后传到白菜、甘蓝、萝卜等秋菜上危害。
2 白菜软腐病的发病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轮作病轻,连作病重
白菜软腐病的发生与连作年限有密切关系,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的病残组织累积的菌源量就越大。同时连作可导致某类养分缺乏,并使杂草和病虫为害加重,影响白菜生长生育,从而抗病能力减弱,发病严重。
2.2 有虫害发生的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虫害发生后可在白菜上留下伤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使白菜发病。
2.3 施用未腐熟的粪肥发病重
软腐细菌属弱寄生菌,平时多在湿润而未经腐熟的有机质上生活,而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后便将大量病菌带入田块中,从而使白菜发病。
2.4 发生大白菜病毒病的田块发生病重
大白菜病毒病的发生可以抑制白菜正常生长,并促进白菜软腐病的发生。
2.5 地势高,垄作的田块发病轻,反之则重垄作、地势高的田块不易积水,有利于伤口愈合,不易发病。
2.6 贮藏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早熟品种发病重,晚熟品种发病轻;白帮系统发病重,青帮系统发病轻。
3 白菜软腐病防治技术研究
3.1 加强栽培管理
避免将白菜、甘蓝、萝卜等秋菜种植在低洼、粘重的地块上;提早耕翻土地,使土壤充分曝晒,改进土壤性状,提高肥力和地温,促进病残体腐解;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增施底肥,及时追肥,使苗期生长旺盛,后期植株耐水、耐肥,自然裂口少,防治效果显著;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和灌溉水平等掌握适期播种,迟播包心期后延,有利于防病,但过迟会影响产量;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收获或拔除,特别是大雨或灌溉水前应先检查处理,拔除后穴内可撒施消石灰进行灭菌。
3.2 加强早期地下害虫及食叶害虫的防治
根据预测掌握萝卜蝇产卵和孵化的关键时期,及时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或两者混合喷施或灌根1~2次,消灭菜青虫、黄条跳甲及地蛆等。
3.3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丰抗90、秦白3号、秦白2号等抗病品种。
3.4 实施药剂防治,尽快消灭病情
药剂防治白菜软腐病时,常用药剂有:农用链霉素200ug/ml,氯霉素200~400ug/ml或新植霉素250ug/ml;50%代森铵水剂600~800倍液,或抗菌剂“401”500~600倍液等。不论采取哪种农药,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具体操作技术,在选择农药品种时,一是严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严格掌握用药计量及浓度;三是药后认真调查防治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胡志江.园艺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88~190
[2]徐长伦等.莱丰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试验简报.新疆农业科学.1990(5):208
[3]周绪元等.新型生物农药莱丰宁B1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的效果.山东农业科学.1990(4):20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