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19-11-27 16:54
来源:
打印
 2019年度优秀科技调研论文三等奖篇目

 

 

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王晓东 吴艳 赵云奎 任大云 王胜宝 马晓丽

                          汉中市水产试验站

为深入了解我市稻渔综合种养情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加快推进我市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农业发展,着力提升稻米、水产品品质和稻田综合效益,达到以稳定水稻生产为中心,兼顾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的目标,助力全市渔业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助推全市产业扶贫取得好成绩。汉中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科技人员,采取查阅材料、实地走访、交流座谈、听取意见建议等方式,对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汉中从事稻田养殖历史悠久,1978年,勉县老道士发掘出土四座东汉墓,出土有陶制品稻田模型,田面中有泥塑的草鱼、鲫鱼等,因此有学者认为东汉时期汉中已经盛行稻田养鱼。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稻田养殖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品种优化和模式探索,我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形成一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展,全国上下掀起一轮发展热潮。

截止目前,全市稻田面积115万亩,其中宜渔稻田近40万亩。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730.9亩,水产品产量985吨,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2%;水稻产量1658吨。2019年我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迅速,新增种养面积5650亩,种养面积10380.9亩;经营主体59个,其中规模50亩以上50家,以务工就业、土地流转、代养包销、供苗包销、入股分红等方式精准带动2084贫困户4608人,户均增收2981.7元,有力推动了我市水稻和水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对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产业现状

(一)产业分布

全市稻渔综合种养主要分布在平川县区,受气候、地势和灌溉水源配套设施的影响,山区县零星分布;11县区有8县区开展了,遍及21镇(办)65个行政村,以南郑规模最大,种养面积达5100亩,占全市总面积52%

 

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基本情况表

县区

面积

(亩)

模式

50亩以上经营主体数量(个)

1000亩以上

500-999

100-499

50-99

南郑区

5596

稻鳅、稻虾、稻鳖、稻鱼、稻蟹、稻蛙、藕鱼

0

0

20

2

  

2000

稻鳅、稻虾、稻鱼

0

0

3

8

城固县

1200

稻虾、稻蛙、稻鱼、稻鳖、藕鱼

0

0

6

3

汉台区

644

稻鳅、稻虾、稻鳖、稻蟹

0

0

3

2

镇巴县

580

稻鳅、稻鱼

0

1

0

1

西乡县

120

稻鳅、稻虾

0

0

1

0

  

190

稻鳅、稻虾、稻鳖

0

0

0

0

留坝县

50.9

稻鳅

0

0

0

0

合计

10380.9

稻鳅、稻虾、稻鳖、稻鱼、稻蟹、稻蛙、藕鱼

0

1

33

16

 

(二)主要技术和经营模式

根据调研,目前全市进行稻渔综合种养中,技术模式主要有++++++“藕+7种生态种养方式,其中以+++为主要模式,分别占比38%20%19%;水稻品种有黄花占、宜香2115、川优6203等,水产品种有台湾泥鳅、小龙虾、中华鳖、清溪乌鳖、黑斑蛙、蟾蜍、鲫鱼、鲤鱼、草鱼、鲈鱼等。经营模式则以“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四大模式进行,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式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汉中市2019年稻渔综合种养不同模式面积

  

 

面积(亩)

稻虾

稻鳖

稻鳅

稻鱼

藕鱼

稻蛙

稻蟹

合计

 

3940

2034

1860.9

1120

818

448

50

10380.9

 

(三)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高效的生产模式,真正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两用,具有稳定粮食、增加收益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核算,我市常规稻谷价格2-3/公斤,稻田综合种养的稻谷价格4-6/公斤。单一种植水稻,汉中以亩产600公斤、稻谷销售价2.4/公斤计算,收入1440元,扣除种子、肥料、人工、农机等费用780元,平均亩产纯收益为660元。进行稻渔综合种养后,稻谷产量比单一种稻产量略有减少,但是,稻米价格翻番,亩平均增加收入3340元以上。

汉中市三种主要稻渔种养模式经济效益表

模式

产量(kg/亩)

收入(元/.年)

成本(元/.年)

利润

(元/.年)

水稻

水产品

水稻

水产品

苗种

饵料

人工及其他

稻虾

500

150

2500

6000

2170

1050

1280

4000

稻鳅

500

360

2500

7200

1570

2120

1380

4630

稻鳖

400

600

2000

13000

7570

750

1400

5280

注:中华鳖按6年生长周期平均计算;

计算基数:1.田间工程折旧:每年180/年;

2.水稻:价格5/kg、苗种70/亩;

3.水产品售价:小龙虾40/kg、泥鳅20/kg、甲鱼130/kg

 

 

2、生态效益:水稻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鱼类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肥料,并且能消灭害虫和杂草,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同时,鱼类在田间活动松土,可以增大土壤孔隙度,有利于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达到提高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的良好效果。根据汉台、勉县2017-2018年对水稻田施肥情况的初步监测结果,4个监测点中,最少的减少化肥用量20.0%,最高的减少用量80.0%;农药用量最低减少30.0%,最高减少55%。而且稻谷病虫害明显减少。

3、社会效益:稻田养鱼模式充分利用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并把种植业与养殖业完美结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改变了以前单种水稻收益不高的局面,也解决了单纯养鱼造成与粮争地的现象,又增加了土地肥沃度,创造了双赢的局面,稳粮促产,大大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此外,稻渔综合种养综合经济效益好,受到广泛推广,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四)产业扶贫情况

2017以来,汉中市县围绕稻田综合种养精准扶贫做了大量工作,助推脱贫攻坚步伐,汉台、勉县、西乡、南郑分别制定了《汉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脱贫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勉县3+X”产业发展奖补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共西乡县委办公室、西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南郑区稻(藕)渔综合种养产业脱贫实施方案》、《南郑区2019稻田综合种养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鼓励稻渔综合种养助力扶贫攻坚,以务工就业、土地流转、代养包销、供苗包销、入股分红等方式精准带动贫困户20844608人,户均增收2981.7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技术服务支撑不足。稻渔综合种养需要同时掌握种植和养殖技术,我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普遍存在懂种植的不懂水产养殖,懂水产养殖的缺乏种植知识等问题,出现缺乏种养殖复合型技术人才现象,综合服务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社会化服务仍是短板,苗种供应、养殖技术、病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等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制约了我市稻渔综合种养的推广。

(二)生产主体薄弱。我市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规模和经营主体少,单个经营主体养殖规模较小,与湖北天门、仙桃等地市差距较大。据统计,我市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59家,其中规模在1000亩以上及500-1000亩各1家、100-49933家、50-9916家;而天门市稻虾共作面积已达24万亩,其中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达61家,1000亩以上15家,连片3000亩以上3家。产业发展中,许多生产者认识不足,除少数种植大户对稻渔综合种养有一定认识和种养意愿外,大多数基层干群包括种植大户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工作上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新形势下粮食种植业供给侧改革、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种养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特别是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是未来综合种养的主力军,因资金制约、怕担风险、满足现状等,不愿意或持观望态度。

(三)土地流转滞缓。一是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通,一方面一些有经营副业或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户有减少或放弃承包土地的愿望,另一方面经营者有建立或扩大经营的需求,由于缺乏信息渠道,造成土地流转困难的局面。二是土地流转意识不强。农民担心流转土地后会失去生活依靠,所以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如果进行流转,大多采取短期转包方式,不利于产业发展。三是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地方相应的稻渔种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无具体操作办法和指导性文件,流转方式大多处于无组织、盲目状态,多数是由群众自发进行,流转合同不规范,甚至有些无合同、只是口头约定,双方权责无法保障,出现农民担心失去土地、经营者担心农民反悔要回土地的局面,使产业发展存在后顾之忧,加之受耕地管理政策影响,农用地管理严格,诸多原因导致土地流转滞缓,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四)财政资金支持有待加强。2019年,我市仅有南郑区在稻渔综合种养有项目资金,而且扶持资金要求必须带动贫困户,覆盖面有限,缺乏足够的资金政策扶持。尤其部分水稻种植农田地处偏远,水、电、路、渠设施落后,小田块、小环沟,规模小,不适合机械化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田间工程改造费和苗种购置费较高,农户得不到金融支持,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五)品牌建设不足。我市自然环境和历史资源优越,地处三江源,水质优良,水产品品质较高,洋县是朱鹮的故乡、有机米产地,有学者持勉县是我国稻渔综合起源的观点等,具备有稻渔故事讲、有稻渔品牌创建的能力,但目前我市的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并未实现优质优价,合作社分散、无标准化生产规程,导致产业化能力不足,没有形成一个为大众所知的稻渔水产品品牌,产品质量和价值未能得到体现,使得稻渔产品缺乏信任度、忠诚度、追随度,没有市场核心竞争力,在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多为养殖户各自摸索,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溢价并未完整体现。品牌建设和宣传有待加强,示范推广和带动力度仍待提高。

(六)“渔米价值”体现不够。稻渔综合种养的种植和养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认为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附属,目前的存在重渔产品轻稻米产品的现状,种养过程中重养殖轻种植,甚至缺乏种植环节,浪费土地资源。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农药和化肥都有大幅度的减少,是很好的农药减肥减药生产模式,甚至可以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有生产有机产品的条件,稍加引导,稻米的经济效益便可大幅度增加,“渔米”的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四、汉中稻渔综合种养前景广阔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坐拥汉江源头,市内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是陕西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和主要水稻种植区,具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越条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基础条件优。汉中高铁、机场、高速三通,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物流通畅,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和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年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为7001200毫米,是陕西省主要水稻种植区;境内河流归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水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汉中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和区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年),全市宜渔稻田近40万亩,目前仅开发10380.9亩左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综合效益高。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既收获高质量水稻和水产品,也可以利用鱼类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产生有机物为水稻提供养分,可有效减少农化产品的使用,稳粮促产,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在汉中地区,与单一水稻种植相比收益明显,亩平均增加产值334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综合效益高。

(三)带贫效果好。稻渔综合种养门槛低、见效快、综合效益好,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金钥匙。以南郑为例: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南郑区2019年稻田综合种养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南郑办发〔201913号)配套支持政策,对22个渔业经营主体实行一次奖补三年带动,通过托管代养、提供养殖技术、苗种、销售、解决就业等方式帮扶,全区共有14个镇办和周边100余户农民开展稻田养殖,面积5100亩,带动贫困户1650户,户均保底增收550/亩,为助力扶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市场空间广。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的提供者,总需求量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仅我省年消费水产品超过50万吨。2018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8.3万吨,自产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不到5公斤,远低于全国15公斤的平均水平,自产产量不能满足我省居民对水产品的需求,63%以上需从外省调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人民对食品污染问题的普遍关心,城乡人民特别是城市中富裕了的中产阶级尤其渴望购买和食用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开发绿色农产品就大有工作可做,此外,国际上对我国绿色农产品(尤其是有机农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外商想进口我国的稻米、水产品等,目前我国很少出口这些食品。因此,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绿色、有机稻米、水产品不仅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也有很大的国际市场。

(五)符合大农业发展方向。稻渔综合种养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2016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连续4年以文件、规划的形式明确支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业农村部还将稻鱼综合种养列入以绿色生态为主导的农业补贴制度和农业主推技术,特别是中农发〔20191号文件和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方兴未艾。

(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全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在汉中,稻田养殖的渔类产品从区位来说,对于省内的关中、陕北既具有生态优势,又具有农业补位优势,现在榆林的横山、宝鸡的岐山已经在发展稻蟹种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汉中发展稻鳖、稻鳅、稻鱼、稻虾、稻蛙等模式种养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出台产业标准和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健全符合我市实际的稻渔综合种养相关产业标准和奖惩制度,鼓励规模化经营,提倡标准化生产、主张产业化发展,促进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出台引导作用强、扶持力度大的相关促进稻渔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营造良好、充满活力的产业氛围;积极与土地等部门沟通协调,出台相应土地流转政策,解决稻渔综合种养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

(二)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市农村农业局牵头组建稻渔综合种养服务团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和联合协作机制,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针对本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指导农民增收为目标,筛选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品种,开展技术试验,形成适合陕南的一套高效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在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研发更多的新技术、新模式,支撑引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乃至整个渔业、水稻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加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既懂种植又懂养殖的新时代农民,线上线下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为从业者传经授道。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公众号、手机信息等多渠道向种养户推送相关技术和市场信息。扶持和建设稻渔综合种养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种苗引进、病害防治、产品销售和市场渠道拓展等服务,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四)强化品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奖补推进、市场开拓、示范带动等方式,培育和建设稻渔综合种养自有品牌,建立健全稻渔综合种养产品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加大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稻渔综合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扩大产品知名度,利用稻渔共养模式,提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大米”的“产品优”和“产地优”的双重属性,或赋予“有机渔米”的健康理念。充分利用农产品电商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通销售渠道。创建我市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稻渔知名品牌,切实将我市的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力,掌握主动权。

(五)加强种质供给保障。种质资源是产业的根基,切实做好种质供给保障工作,以市水产试验站和农科所为依托,加强苗种生产体系建设,提高优良水稻和水产品种覆盖率,确保苗种质量安全,通过加强苗种的生产与管理,保障适合汉中稻渔产业的水稻品种,提高特色水产苗种的质量及自给率,推动全市稻渔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构建融合发展新模式。以推进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为工作目标,在南郑、勉县、洋县、城固、西乡等县,结合两汉历史朱鹮之乡大鲵之乡红色旅游等元素,打造形成汉中东部地区大面积稻渔生态种养综合示范区和西部地区高标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成东西互动、类型互补、集中成片、效益明显、示范带动示范基地,与旅游产业、水稻产业、大鲵产业以及其他渔业产业相互促进发展,让汉中渔业更上新台阶。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电话:0916-2250135    电子邮箱:ywd19991104@163.com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将坛西路550号    邮编:723000

陕ICP备14003207号-2    汉中网安:61230001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