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注——心理因素性高血压
2019-11-29 10:15
来源:
打印

 

      作者简介:党群,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任汉中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二科主任,汉中市311人才,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组委员,陕西省心血管心脏介入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师学会心力衰竭委员会常委,陕西省保健学会高血压委员会常委,汉中市医学会心脑血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7.9%,高血压患病人口2.45亿,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是4.0%、6.1%、15.0%,青年高血压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长期精神紧张,如焦虑、担忧、心理压力紧张、愤怒、恐慌或恐惧等心理因素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关注青年高血压、关注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因素性高血压的概况

      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社会、家庭中的一份子,由社会、家庭、个人因素,如过度的工作学习、事业受挫,个人生活中的紧张、压力、环境的改变,人际矛盾、司法纠纷、失恋,家庭因素(如家庭人员的缺失、伤残、离婚、司法纠纷、家庭纠纷、经济问题、子女问题等等),突发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心理矛盾冲突、精神创伤、情绪紧张等,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紧张、愤怒、恐慌或恐惧、睡眠障碍等心理波动或病态的心理,心理因素强度越重、其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就越大,心理刺激因素的强度越重、其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就越大。同时,高血压也会加重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一项包括13个横断面研究和8个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有精神紧张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18倍和1.55倍,心理因素使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心理因素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是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

      三、心理因素性高血压的临床症状

      心理因素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升高,且血压波动较大,有时血压可骤然升高,可达180/120mmHg以上,几乎所有发作性高血压均有心理因素如焦虑、担忧、心理压力紧张、愤怒、恐慌或恐惧等,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从几分钟到几天、发作频率从一天数次到数月一次不等,发作间歇期血压正常或轻度增高。

      常伴随一系列不同程度、多样性、多变性的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出汗、心悸、尿频、多部位的疼痛或不适、疲劳或乏力、口干、肌肉紧张、过度通气、食欲和体重改变、性欲和性功能改变等;以及数个并存或仅突出单一表现的心理或精神症状,如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退、消极观念及行为、工作能力下降、过度的、泛化的或难以控制的担心,烦躁不安、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对噪音敏感、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多梦或睡眠过多等,这些心理或精神症状往往被忽略。

      有研究显示,心理因素性高血压患者坚称自己高血压的发作与压力或情绪无关,但心理评价量表显示其高血压的发作与情绪有关。因此,要根据心理量表对心理因素作出初步评价,不能简单地根据患者自身的叙述或问答。

      三、心理因素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治

      心理因素性高血压的治疗:1、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干预治疗,这是治疗的基础并贯穿整个疗程;2、降压药物,目前尚无一致的特别推荐,各类降压药物均可选择,根据血压水平采取单一或联合药物降压,但需注意:发作间歇期血压正常的患者有发生低血压的风险;3、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及选择性5-羟色胺1A激动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

      心理因素性高血压的治疗需要心理或精神科医生来协同治疗,心理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降压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电话:0916-2250135    电子邮箱:ywd19991104@163.com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将坛西路550号    邮编:723000

陕ICP备14003207号-2    汉中网安:61230001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