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城固县产业扶贫的思考
2019-11-29 14:52
来源:
打印

2019年度优秀科技调研论文优秀奖篇目

关于城固县产业扶贫的思考

 

云生发  王葆存   刘志庆  向庆德  

城固县老科协

城固县位于陕南汉中盆地中部,是汉中市副中心城市,也是秦巴山片区贫困县、川陕革命老区县[1],全县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72个村社区,总人ロ5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6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9个,全县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户1817747794人,贫困发生率为10.85%。2017年退出村80.65万人,2018年退出55个村2.47万人,剩余35个村计划在2019年全部退出[2],整县脱贫摘帽。近年来,城固县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上全面发力、综合施策,产业扶贫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一、产业扶贫主要成效

自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城固县秉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始终把产业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各项措施之首,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一是规模经营优势明显。在已经形成的粮油、果品、畜牧、蔬菜、中药材等八大主导产业中,其中,畜牧、蔬菜、中

药材、大鲵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20位以上;柑桔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元胡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70%,是名其实的“中国元胡之乡”。二是新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发展壮大了猕猴桃、树莓、光伏发电、羊肚菌、黄金木耳、藏香猪、小龙虾等新产业,有些新产业开始发育壮大,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新的增长点。如禾和集团的猕猴桃产业基地达5600亩,极大地带动了原公镇东原公村、新原村100多户贫困户増加了土地收益和务工收益,户均年增收达3100元以上。三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县坚持产品结构调整,大宗农产品瞄准“优质名品”,其他农产品瞄准“特色优势”提质增效,畜牧、果品、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逐渐成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呈现新局面。一是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强带动。城固通过强化农业产业化招商,成功引入了诸如新西兰佳沛集团、北京顺鑫集团、陕西省果业集团、宇辰科技和华鲵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有力地带动了果品、生猪、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注重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强示范。全县先后培育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户、市级龙头企业20户,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三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强引领。目前全县已成立9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12个、市级16)185个家庭农场(其中:省级示范农场31个、市级8)。各类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1.38万户,覆盖贫困人ロ2.7万人。

()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呈现新特点。一是脱贫带动模式多元化。通过订单生产收益、劳动务工收益、反租倒包收益、资产扶贫收益、入股分红收益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想办法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通过边干边学来增强发展能力,稳定提高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目的。二是产业扶贫目标精准化。通过一系列政策规定,促进产业扶贫脱贫。如:获得扶贫资金项目支持的经营主体,必须优先招收贫困户劳动务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必须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贫困户收益必须占70%以上。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能够确保户户有増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脱贫。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2011年以来,城固县在汉中市年度综合考核中荣膺七连优。县域经济全省排名从2011年的27位进到2017年的第9位,6年持续提升了18个位次,跻身“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成为目前陕南地区唯一(首次)进入“十强县”的县()。与此同时,又跻身全省10个“脱贫攻坚先进县”行列,受到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表彰奖励。在2018年上半年全省追赶超越点评考核中,城固再次在全省77个县域经济发展监测中位居第7位,在汉中市11个县()综合排名中位居第1位;2018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结果等次名列全省第8位,全市第1[3]2018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6.2亿元,位居汉中各县区之首,全省第三。

二、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县紧扣“村村有产兴业、户户有业增收”目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决胜脱贫的治本之策,大力推行县长、局长、镇长和村扶贫互助合作社理事长抓产业脱贫“四长”工程,锁定贫困户,覆盖所有户,突出农业产业,加速三产融合,做大做强脱贫致富产业支撑,全县扶贫产业呈现百花齐放、多元发力的良好态势,带贫益贫作用明显,做法经验受到省委书记胡和平批示肯定[4]

()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打造适宜扶贫产业。一是突出整体规划。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镇为主集聚发展,形成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在政策保障上,编制了城固县2017-2020年农业产业脱贫规划、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13个子规划和年度计划,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优势互补、覆盖到户”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等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保障促进。二是突出选准产业。着力做到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这几年重点打造“八大扶贫产业”,推动形成“南茶北果川稻油、城郊蔬菜山区菌、规模养殖沿江药”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三是突出“三产”融合。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扶贫合力。1、非农企业精准扶贫力度加大。积极组织全县近60户工贸企业,通过劳动就业型、原料采购型、入股分红型、创业孵化型等帮扶模式,直接带动95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2、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尤其是休闲农业亮点凸现。全县现有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各类休闲农业园区13个、农家乐旅游点87个,带动134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3、光伏产业扶贫力度加大。累计实施光伏扶贫项目9.45兆瓦,直接或间接带动了900余户“三无户”増收致富。四是突出带状发展。已在县域内沿秦岭南麓丘陵坡地带镇村建成柑桔产业带23万亩,沿湑水河、汉江河、文川河、南沙河、堰沟河岸建成猕猴桃产业带4万亩,沿汉江两岸上元观、董家营、三合、沙河营建成元胡产业带9万亩,南部山区建成茶叶产业带12万亩,沿湑水河原公镇到汉江河沿岸三合、博望、沙河营、柳林、上元观镇建成“C字形蔬菜产业带19万亩,生产的规模化、质量的标准化、营销的网络化,让城固的特色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五是突出精准脱贫。通过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全县形成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农民增收效果好的主导产业。沙河营镇通过土地流转,加快推进5000余亩高标准猕猴桃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带动全镇未贫户依靠土地流转和园区务工增收脱贫。去年为9个村集体和328户贫困户分红近100万元,成为全镇脱贫致富的引领工程。原公镇着力打造800余亩羊肚菌生产基地,生产的羊肚菌市场销路好,直接带动211户贫困户稳定增收。三合镇利用涉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中药材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产业,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全镇共筹资259万元用于投资分红,带动了493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注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是深化农业园区带动。积极推行“农业园区+贫困户”、“大园区+小业主”的扶贫模式,建立产业扶贫示范区,带动贫困户入园务工脱贫致富。以这种模式,持续加大农业园区投入,力争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为扶持资金投入的主要平合、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依托、精准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区。同时,对已建成的34个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强考核,突出将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通过考核,不断深化农业园区带动作用。二是深化经营主体带动。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利用“企业+基地+贫困户”等合作形式,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带动脱贫的“火车头”。目前,全县包括齐峰果业、禾和集团、大红门、汉中嘉汇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内的723个各类经营主体(其中:12户龙头企业、75个公司、99个专业合作社、260个扶贫互助合作社、109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36个互助协会、29个其它类经营主体)参与扶贫,与贫困村、贫困户实施对接,带动1.38万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销售产品、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带动主体对产业发展类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三是深化自种自养扶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业、扶技相结合,不断强化激发脱贫内生动力。1、深化扶志。通过组织发动乡贤,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增强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信心,推动更多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自种自养、自强自立;2、强化激励。通过加大产业发展奖补力度,更好地激励、引导、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主动开辟致富门路。3、着力扶技。坚持以“实地、实用、实效”为原则,大力开展靶向性、“菜单式”的特色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技能,强化本领,带动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

()强化关键要素,支撑保障扶贫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新増资金、项目、举措向扶贫产业倾斜,县财政每年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镇村电商网点实现全覆盖,跻身于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强力推动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坚持把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到2018年末全县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89亿元,建成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大金融扶贫投入力度。针对农村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县财政筹集2800万元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筹集800万元设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及时推出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贷”。已累计投放小额扶贫贷款1.9亿元、小微企业富民产业贷款9470万元、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发放贷款2760.2万元,贫困户信用贷款每户最高额度5万元,享受政府3年全贴息。与此同时,还协调商业银行创新推出企业+农户”“光伏贷”“元胡贷”等金融产品,有效破解了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三是加大基地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思瑞、九欣牧业公司在天明镇新建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引进中昇、百盛公司在原公镇田什字、原公村建立1000亩羊肚菌基地;引进浙江科步公司在二里镇大盘、小盘村建立2000余亩山地猕猴桃基地;引进陕西昊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老庄镇双井村流转土地1500亩建成树莓休闲观光园;规划建设了苏陕协作绿色食药产业园等项目,以上这些基地园区建成后,将直接支持、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00余户脱贫致富,带动21个贫困村产业发展。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一是聚焦脱贫目标,建立联结机制。围绕产业精准扶贫,科学确定产业,精准设计项目,明确带动主体,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确保产业精准对接,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覆盖和帮扶资源有效整合,按照“紧盯贫困户,带动一般户”的要求,实施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和贫困群众“三入”(入合作社、入行业协会、入企业园区)利益联结“全覆盖”,组织引导260个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140多家企业园区(景区)49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种方式组织带领贫困群众联产联股、联业联营,让贫困户直接融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去,分享产业经营红利。二是聚焦脱贫质量,创新联结模式。近年来,全县认真实施了6种典型脱贫带动模式。以山花、永基、禾和、嘉汇、秦诚公司等为代表的务工型带动模式;以元升、顺鑫等为代表的流转金支付型带动模式;以龙宴、榛旺,天丰米业等为代表的订单收购型带动模式;以华绿、和源、弘泰等为代表的入股分红型带动模式;以坤鹏、宝林肉牛养殖等为代表的借养收购型带动模式;以雨露妇女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合作帮扶型带动模式,这些模式使企业和贫困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使贫困户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获得持续增收的能力。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贫困村无污染、生态美、农产品品质优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的深度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1、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做优做强柑桔、猕猴桃、元胡、茶叶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还引进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羊肚菌、黄金木耳等8个“新、奇、特”新产品,培育出了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带动农民増收的大产业。全县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6.2亿元,居全省第三名。2、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坚持质量兴农,以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助农增收。着力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先后在18个贫困村,开展“三品”认证6个、认证基地面积2.3万亩,为764户贫困户增加了收入。郭家山村取得柑桔绿色认证后,桔子价格比周边村每公斤高出了0.4元,市场前景诱人。3、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在不断扩大特色主导产业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区域性共有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全县已获得“三品”认证18个,“城固柑桔”“城固元胡”分别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此外,城固齐峰“徐香”猕猴桃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出口欧盟资质零的突破。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为精准扶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城固积极稳妥地推动“三变”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城固特色的“三变”新路子。1、因地制宜推进。针对全县大部分村目前不具备全要素整体推进的现状,提出了分层设置、以点推进、逐步覆盖的“1+N”式工作思路。“1”就是顶层,即成立村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村集体资产;N”就是顶层下的多层次,即在村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运营各专业合作社、公司或家庭农场等经菅主体,通过各经营主体的股份运营,让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或资金成为“1”或“N”的股东,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2、典型引路推进。先后总结推广了莲花池村的城郊综合型、陈家湾村的产业带动型、刘叶村的区域辐射型、黄牛嘴村的资金撬动型、小北村的旅游开发型等五种“三变”改革发展模式,启动三变”改革试点村61个。3、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全县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95个、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260个,入社社员达1.4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就占1.01万人,已有24960余户群众分享“三变”改革红利4300余万元,村集体获益4100余万元。三是深入推进大产业扶贫格局。创新优化110科技服务模式,在农业、林业、水利、果业跨部门建立起了统一高效的技术资源调度和服务工作机制,有效形成了大产业扶贫格局。通过推行“九个一”全面过硬、产业扶贫技术服务绩效和职称挂钩等一些有效举措,使全县产业扶贫科技帮扶模式和成效始终走在省市工作前列。按照制订计划、发布指令、技术服务、联动运行工作流程和机制稳步运行,全面打造了“1小时内完成调度、2天内完成服务、全域覆盖、精准靶向”的产业脱贫技术服务的高效指挥体系。2018年度,累计精准服务17980人次,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三、产业扶贫的主要经验

城固县产业扶贫的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可学习推广的经验。

()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是基础。一是依据资源条件与市场需求。这几年重点打造“八大扶贫产业”,推动形成“南茶北果川稻油、城郊蔬菜山区菌、规模养殖沿江药”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以规模化对抗市场风险;二是立足当地种养习惯和产业基础。升级老产业,发展新产业;三是大力发展贫困户参与度高和受益面大的特色主导产业。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选择产业扶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才能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关健。一是立足本地培育。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土多类型、多层次的龙头企业型经济组织。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落实更为优惠的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引入了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利用“公司+农户”等合作形式,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较好地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注重筑巢引凤。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本地外出打工者、大学毕业生、退休干部和职工、退伍军人等能人回乡创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起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可以托起一方经济发展。

(三)让产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是核心。通过建立贫困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到一起,实现稳定増收、稳定脱贫。城固在产业扶贫中,把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运作、互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放在重要位置。既注重搞好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市场、合作社在机制上的对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利益分割的关系,又充分尊重龙头企业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经营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合作双赢的局面,实践证明,在产业和贫困户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产业扶贫的核心。

()“三化”协同是提高产业扶贫效率的保障。为了提高产业精准扶贫的效率,城固坚持以组织化、品牌化和电商化的“三化”协同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组织化是龙头。在加大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合作组织对贫困户的吸纳和帮扶,通过发挥合作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帮助解决贫困农户单家独户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划算的生产经营问题,使贫困农户尽快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二是品牌化是支撑。在产业组织化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将产业特色化和产品品牌化相结合,提升了县域内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溢价能力。三是电商化是纽带。城固紧紧抓住互联网进农村的契机,加快农村电商化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使城固的农产品以及形成的新业态更快进入了市场,从而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固在产业扶贫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产业扶贫任务依然繁重。城固县计划在20193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持之以恒地抓好扶贫产业发展,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中之重的任务。

(二)产业带动力不够强劲。扶贫特色产业比较弱小,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不够紧密,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还不够多,部分移民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建设较慢,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基础不够牢固。

()个别贫困户内生动力激发不够。个别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仍需改进。部分镇(街道办)、村依然存在扶贫责任层层递减、压力传导层层弱化现象,结对帮扶工作不够扎实,个别帮扶干部对帮扶情况不能“一口清”。

五、加强产业扶贫的建议

今年是城固县整县脱贫摘帽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年。为了确保35个贫困村、420410754人顺利脱贫退出,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挺进全省八强”目标,我们建议:

(一)聚焦两完善夯基础。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聚焦577”标准,实施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网升级改造、信息建设、环境整治等工程,加快改善贫困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要加大向深度贫困村倾斜投入的力度,强力督察推进,倒排工期,补齐短板。9月底前全面完成达标验收。二是加快完善“两房”建设。8月底前完成160户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各项配套设施,9月底前实现所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危改户全部入住。全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6亿元,其中投入“一村一园、一村一企”产业项目资金1.06亿元。以保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期竣工通过验收。

(二)突出两推进强治本。一是强力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把产业精准到户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短平快”与“长远稳”结合,推动种养加一体、农工旅结合,延伸壮大扶贫产业链,持续提升产业扶贫成效。同时,持续抓好光伏、电商、旅游等扶贫产业。加快移民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建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扶贫带贫主体,积极推广订单收购、土地入股、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入企(园)务工等多条路径,健全完善带贫机制和利益联结方式,确保每个镇办打造3个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示范点、每个村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每个贫困户有12个稳定产业增收。继续综合运用公益岗位、企业聘用、劳务输出、社区工厂安置、能人创业带动等措施,力促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二是强力推进志智双扶。大力实施精神扶贫“五大工程”,深度挖掘和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继续做好农户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继续加强干部培训,不断提升扶贫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三)注重联动聚合力。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落实健康、教育、生态、金融、科技、兜底等扶贫惠民政策,着力打好合力攻坚的组合拳。主动对接“三大帮扶体系”,深化苏陕扶贫协作,凝聚各方合力。进一步强化“四支队伍”管理,夯实各单位、结对干部帮扶责任,加强驻村帮扶工作指导和督查管理,确保帮扶实效。

()强化保障抓落实。严格落实“三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工作责任。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坚持严督实考,兑现奖优罚劣,落实一票否决制。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优良作风助推脱贫攻坚。

()巩固成果抓提升。整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要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5]。做到真脱贫,脱真贫。确保全县农村群众携手昂首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产业扶贫怎么扶》《党校咨政专报》[2018]27期,作者陕西省委党校课题组。

[2]《城固县农业局产业扶贫工作汇报》20191月。

[3] 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结果的通报》(陕办字 [2019]93号)文件,20195月。

[4]《城固县脱贫攻坚工作汇报》20191月。

[5]《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讲话》摘要。新华社重庆2019417日电。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电话:0916-2250135    电子邮箱:ywd19991104@163.com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将坛西路550号    邮编:723000

陕ICP备14003207号-2    汉中网安:61230001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